战火中的伊甸园,战火中的伊甸园豆瓣评分
- 1
- 2025-01-01 19:25:56
- 13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影响深远的移民迁徙?
西晋~东晋 南北朝
汉族南迁,客家人出现,北方民族融合
北宋~南宋
经济中心南迁
明初
元末战争 北方十室九空
山西陕西移民填河南等东部各省
湖广填四川
清中后期
两广福建 下南洋 美国修铁路
闯关东 山东人开发东北
汉族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有过四次大迁移。第一次由于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9000年第四纪冰川末尾期地球温度逐渐提高。海平面上升近200米,导致印度洋上亚特兰蒂斯岛逐浙淹没。华夏族先民由亚特兰帝斯岛渡过印度河翻越伊朗高原,经数千里长途跋涉迁往土耳其东部山区哥贝特力山区。第二次大迁移发生在公元前6000年,华夏先民由于伊朗、土耳其高原冰盖溶化,导致大洪水,居住在从土耳其东部山区哥贝特力山区华夏先民被迫迁移至幼发拉底河下游。
华夏族在两河流域生活几千年中,通过伊甸园的培训,掌握了象形文字系统,驯养六畜、牺牲祭天,大小麦果树种植,建城池神庙,用牛马车运输,冶炼青铜、红铜制作器皿,率先形成古代农业文明,率先形成国家形态。公元前2650年前后炎、黄二帝出生,统一了苏美尔十二个邦国。过了三百年邦国间发生百年内战,消耗了国力。被白种人闪米特人入侵,接着开始复国,公元前2224年大禹继位,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建立夏朝。由于两河气侯变化越来越干燥,禹率大多数邦国成员废弃城邦整体迁移。
巴比伦楔形文字记载:“公元前2200年苏美尔邦国变成一片废墟”。公元前2200年后他们从伊朗高原走陆路迁移至印度河流域,部分成员从海上抵达,建立以哈拉帕、摩亨约.达罗城为东西首都。
根据历史记载夏朝是有典籍、档案的文明古国,即夏朝具有成熟的文字系统,〈洪范〉、〈政典〉、〈甘誓〉、〈禹刑〉等典集。有青铜冶炼技术,大型宫殿和城市建筑,管理和祭祀阶层。 其城市布局分内、外城、神庙,这也是中国古代每个王朝都城都具备的布局。
夏朝起止时间约458年,我国有两个主要〈纪年表〉,第一,司马迁〈史记〉记载夏朝起止时间从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第二,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纪年表:记载夏朝起止时间为公元前2224年至公元前1766年。根据考古发现在中国范围内符合文明古国标准的(成熟文字系统)只有殷墟安阳,但殷墟测年只有3300年,达不到夏朝起止时间。符合夏朝起止时间,又在文字、青铜、鬼神祭拜、天文星象、农业畜牧业、丧葬习俗与商朝吻合的,
只有在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境内哈拉帕、摩亨约.达罗城为代表的文明古国。下图:摩亨约.达罗城,羌寨。摩城民居和羌寨多相似。
这两座城邦国经碳十四测定:他们具有青铜、文字系统时间,从公元前2200至公元前1760年左右。公元前1766年(少部分公元前1750年)这些印度河畔邦国均变成废墟。这些古国起止时间和邵雍纪年完全一致。实际先秦经典如〈诗经〉、〈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已指向了这个方位“昆仑墟”(又称夏墟)。根据考古发现那个时期印度河流域有数百个大小大一文明邦国,符合〈诗经〉:“诸夏”的描述。
公元前1766年左右数百个城邦国变成废墟毁,邦国人那去了。公元前1766年前后哈拉帕地区突发连续数年干旱人畜生活发生危机,夏朝王桀率土之滨数百个邦国离开印度河流域数百个邦国。
移迁是有序进行的,其中蚩尤邦国、彝、瑶、水、楚等邦国受令作为先遣迁移部队出发,从巴基斯坦哈拉帕翻越喀拉昆仑山率先到达西域,炎帝邦国殿后。下图:莎车县兰干公元前3750年青铜遗址。
夏王桀本部与商邦国一起出发,到达南疆莎车县附近,商邦国首领商汤发动政变,趁机控制夏桀,宣称为华夏族领袖。夏桀的子孙趁商不备率部分族人一路北上直至内蒙古高原,经数百年繁衍形成后来的匈奴,〈史记〉记载:“匈奴为夏朝遗民”。而炎邦国首领得知商汤政变后,认为其夺位不正,停留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地区,部分进入青藏高原,未随迁移大军东进,后来根据其所生活区域又分裂成为藏、羌、大月氏、北膘、氐等族。蚩尤邦国即苗、九黎邦国得悉后也不认为商汤正统性,从关中迁至山东境内,后与商战争失败迁移湖南、云、贵等地。彝、瑶等邦国也不认为商汤地位合法,从河西走廊直径迁至四川、云南地区,在那里也分裂成十几个少数民族。造成华夏民族大分裂。
党项族、巴、蜀。还有部分人这时也从大部队分化出来进入内蒙古大草源,他们形成后世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大部分人直奔中原,河南二里头经考古测定最早的青铜意义时间为公元前1730年至公元前1720年。
商汤率部分邦国到达中原建立商朝,第三次大迁移在中原形成以夏朔人为核心的汉族雏形。
中国古代到近代历史上,一共有过六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这六次人口大迁徙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西晋永嘉之祸,衣冠南渡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祸,北方大乱,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
公元4世纪开始,北方的汉族陆续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这一时期南下的汉族先民就是现代客家人的始祖。
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乱,衣冠再次南渡
唐玄宗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历时七年二个月,此后中原地区进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状态,从公元8世纪开始,河南、河北、陕西的大批汉族居民南下江淮逃避战乱,一般认为,现代闽南人、台湾人、潮汕人的始祖就是这一时期南渡的汉人。
第三次,北宋靖康之难,最后一次衣冠南渡
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此时的中原地区及周边,是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公元12世纪开始,中原汉人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其中有一部分继续南下到福建、江西、广东和广西,分别与之前南迁至此的汉人聚居,今日客家人、闽南人、潮汕人的大部分先祖都是那时的汉人。
第四次,明初大移民
明初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于是,朱元璋开始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他下令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洪洞大槐树移民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开始,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结束,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山西人被大量迁移到河北、河南、山东以及陕甘一带,最南抵达淮河流域。
第五次,清初湖广填四川,填出中国第一大省
今日四川和重庆合计人口超过一亿,可谓中国第一大省,但在明末,四川地区饱受战乱之苦,人口极度稀少,康熙二年(1663年),成都全城只剩下7万人,重庆城中也不过数百家,其余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于是,康熙皇帝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湘、鄂、赣、粤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从此揭开了为期一百多年移民的序幕,史称“湖广填四川”。
当时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进入川东;广东人则大批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给四川带来客家话。此外还有来自福建和江西、广西的移民。他们以乡邻、亲戚为纽带,结成数百人队伍,向未知之地跋涉。与此同时,湖广人还继续向北,进入与四川毗邻的陕西南部。
第六次,清朝民国时期,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关,是指山海关,关东,也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咸丰末年,长达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到民国时,闯关东的移民潮越来越高涨,每年移到关外的民众多达数十万,最高时有上百万,华北地区居民向东北移居的合计多达3700万。闯关东最后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走西口:清代以来,困于频繁的旱灾和贫瘠的土地,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被迫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移民寻找活路。
下南洋:明朝到民国时期,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一批批远渡重洋“过番”,到东南亚谋生,今日东南亚华人的祖先大部分是那一时期的华人。
以上六次人口大迁徙,不知与您的祖先是否有关,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