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最后死了电影叫什么)
- 1
- 2024-12-15 23:01:19
- 17
《阿甘正传》里,约翰列侬为什么在电视上与阿甘聊了几句,几天后就死了呢?电影是要暗示吗?
本人很喜欢这部电影,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导演的这种安排,像是暗示新旧时代的交替,新旧观念的转变,这个情节就是那个转折点。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
就当是抛砖引玉吧,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走出位于曼哈顿的公寓,照例有很多歌迷在等他。一个青年拿出列侬最新的专辑请他签名。列侬满足了青年的愿望。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片刻之后,他会死在青年的枪下。列侬之死标志着70年代的结束。
1.越南战争,美国失败。阿甘参军后被派上了越南战场,在中士手下当兵。结果和他一起的黑人兄弟战死,中士下身残废。
2.中美乒乓外交。阿甘乒乓球技术超好,得到了总统接见,代表美国队和中国队打了一场球,促进了中美邦交。
3.水门事件。阿甘晚上打电话时看到对面有人潜入一个办公室,结果第二天水门事件就爆出了。
作为外交英雄的阿甘回国后,受到了媒体的强烈关注,为了收视率,他被安排与约翰·列侬同台。
影片中列侬说的台词其实是来源于他的歌曲《想象》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and no religion too.
电影安排了“约翰·列侬之死”的桥段,大家都知道歌迷因无法适应曲风的改变遂枪杀了列侬,这里也有导演安插的暗语:他选择留在自己的岁月,最终被时代抛弃。
这首歌曲是列侬在1971年创作的。该乐曲涉及到了他个人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政治问题。
列侬在影片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无论从他的行为(抽烟时的龌龊形象),到他的语言(对中国自以为是的猜测),他最后的结局(被歌迷杀死)。
似乎导演并没有对他有仍和正面描写,这与影片里出现的另一为歌手猫王形成个一种奇怪的对比。这些貌似反面的描写,很多人都认为似乎表现了导演对于列侬的偏见。但是我认为并非如此。列侬这样出现恰好表现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叛逆。他是美国那个时代反战的标志,所以让他出场,导演没有任何的偏见,对这部影片的每个部分,他只是客观的表现出来,让每个观看这部片子的人去感受,感受那个时代的美国。
让观众清楚的看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及思想状态。另外列侬在电影中的一系列动作和他童年时候的生活状态不无关系!
1980年12月8日晚,约翰在为洋子的歌曲《如履薄冰》配完吉他曲的回家路上,被一名疯狂的持枪者枪杀于自己位于曼哈顿公寓的门口。
临近约翰·列侬逝世25周年纪念日,NBC电视台将于本周五在“NBC日界线”特别节目中,播出一段枪杀列侬的凶手接受采访的录音。凶手马克·大卫·查普曼在录音中回忆,当年“任何事都无法阻止”他跟踪并杀死列侬的扭曲欲望。
“当时我被一股无法抑止的冲动控制了。”查普曼说,“就像一辆列车,一路向前,全速前进,势不可挡。”
1980年12月8日,查普曼在列侬与妻子小野洋子从曼哈顿某录音棚回家途中枪杀了列侬。查普曼称谋杀列侬的念头始于他在夏威夷家中的一日,那时他坐在地板上,望向“披头士”乐队那张《佩珀军士孤独心俱乐部》专辑,突然,仇恨就充满了他的内心。“他(列侬)是一位成功人士,可以说操控着某部分世界,可我呢,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查普曼说,“想到这里,我内心中的一股力量突然爆发了。”
查普曼回忆,谋杀当晚,他守候在列侬住所旁,当轿车于不远处停下时,他内心突然产生强烈的反应。“我听见自己脑中有一个声音说,‘干吧!去干吧!’”查普曼叙述道,“他与我擦肩而过后,我便拔出枪,瞄准他的背部,扣动扳机,有5发子弹命中了目标。”
这段从未对外公开的录音录制于1991年至1992年间,为了纪念列侬逝世25周年,首次被收录于纪录片《我枪杀了约翰·列侬》中。该纪录片将于惨剧纪念日12月8日当天在英国播出,而在美国,播出时间略有提前,定在了本周五。
因谋杀列侬被判终身监禁的查普曼今年已经50岁了,此前他三次申请假释均被驳回,可这一次,他的申请终于得到批准,将于明年执行。小野洋子曾多次抗议过释放查普曼的决定,她说:“做出这样决定的人显然不理解,这次毁了列侬美好人生的谋杀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有多么深。”
列侬说:
“我正在玩这样一场游戏,里面什么都有,有概念,有哲学,有生活方式,还有整个历史运动的潮流。我对优秀的吉他手没什么兴趣,就像梵·高或他妈随便哪个人物,他们的情况也不比现在的我跟洋子好到哪里去。没什么差别,只不过他们是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我感兴趣的——是表达我自己,就像他们表达他们自己那样,那对任何国籍,任何语言,任何时代的人都有意义。而摇滚乐正好是我出生这个年代的媒介,就这么回事。就是它了。
上一篇:(约翰最后死了百度网盘资源)
下一篇:(约翰最后死了豆瓣评分多少)